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1) 生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
在钱学森学长的直接倡导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于1985年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7年成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先后获批“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开始招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2010年生物科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1.0)。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专业方向与学科特点
生物学是专门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工农业生产、新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近些年来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有关的应用科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学生广博的学科知识面与创新精神,以适应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与新世纪的挑战。本方案依托上海交大生物学学科优势,并整合传统工科学科优势,开设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在培养引领未来的应用型科学家。
3) 学科评估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现拥有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生物科学专业依托的生物学在2016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2017年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2018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2019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生物科学专业进入全球百强。
2.师资队伍
本专业集聚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著名学者和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973和s973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2名等。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学院有国家生物学基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教学平台,有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在DNA硫修饰、精神疾病遗传发育机制、水稻发育与遗传机制、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微生物环境治理、海洋微生物、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代谢科学、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精准医学等前沿领域,发起成立了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上海交通大学代谢科学研究中心等。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对接智能科技(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医疗等)、新材料(如蜘蛛丝高强度新材料的生物重构等)、先进制造(如生物制药等)、生物能源(如生物柴油等)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突破在生物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科技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加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服务。
本科阶段:秉承“立德树人”、“学在交大”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培养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宽厚的生命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烈,将来能在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从事核心瓶颈技术与产品开发工作,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和应用型科学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博士阶段:通过交叉学科培养、海外联合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培育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忍不拔的科学意志、敏锐的科学触角、广阔的国际视野、全面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现状与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未来学术大师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军人才。
三、管理机制
1. 成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强基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邓子新
副组长:嵇绍岭 冯雁
成员:李文纯 陈峰 林双君 张晓君 李志勇
2. 设立教学管理工作组
组长:李志勇
成员:蒋群 李婧 白晓慧 梁如冰 欧竑宇 乔中东
秘书:谭晶
3. 配置专职管理人员
设置教务和学生事务专职岗位,配置专职管理人员,所有强基计划学生一人一档全流程跟踪管理。
四、培养机制
1. 本博衔接机制
实行4+4直博或4+5年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选拔优秀的本科生攻读博士。在第三学年第2学期,专业排名前10%学生可申请4+4直博生,并确定导师及研究生阶段培养方案。直博生和专业排名前10%的本科生优先在第四学年修读研究生课程,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的机会。
博士阶段可进入生物能源、生物新材料、生物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等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博士项目,或仍选择从事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博士项目。学校对选择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给予直升名额的倾斜,并在博士阶段给予国际交流、科研资助等方面的支持。
2. 滚动机制
强基计划采用动态调整的滚动机制,一到三年级每年进行阶段性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同学分流至生科院其它普通专业,可以接受分流的专业为生物技术(基地班)、生物工程(基地班)和生物技术(生物信息试点班),一年级未分专业之前统一分流至基地班。同时,强基班差额将选拔其他生命学科方向学习优秀且有志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业的同学补足,可补入专业为生物科学(致远荣誉计划)、生物技术(基地班)、生物工程(基地班)、生物技术(生物信息试点班),一年级未分专业前补入专业为基地班和自然科学试验班(分流至生科院学生)。
3. 其他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激励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高水平科研创新实践和国际交流,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除国家、上海市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各类奖助学金外,面向强基计划生物科学方向,设立“种子培育计划”,选拔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助力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斩获奖项;设立“院长游学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前往世界知名高校或学术机构开展深度访学、短期交流、以及参加国际科技竞赛等。
五、培养模式
1. 借鉴致远模式,全力打造强基人才培养环境,培育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010年上海交大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成立,生物科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1.0),设立“生物科学专业(致远荣誉计划)”。10年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借鉴,本方案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全新的强基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环境。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将成立由海内外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与国内、外杰出学者的交流机会,营造“转身遇到大师”的学术环境。
邀请活跃于学术前沿的著名教授与青年学者,与强基计划学生面对面,鼓励同学们和导师们建立学术联系,自由交流、探索。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进入国内外最顶尖实验室,跟随全球一流科学家从事最前沿的科技与工程研究。通过海内外学术大师、行业领军人物的潜移默化和精神引领,引导学生产生为国家与人类科技发展而努力的“使命担当”。
2. 项目主任制与高层次导师制相结合的引导模式
实行“项目主任负责制”,推举本专业造诣精深的教授任生物科学强基计划项目主任,统一协调生物科学强基班和生物科学致远班的课程互通,指导并推动生物科学方向金课与荣誉课程建设。
依托生命学院高层次人才和杰出校友实施全程“导师制”, 一对一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促进价值引领、人格养成和专业育人的深度融合。
3.小班研讨、精英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生物科学专业强基班课程设计中除平台期理论课大班教学外,突出小班研讨的方式,让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学习阅读和报告文献,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都开设由杰出教授主持的专业研讨课,从大三开始学生进入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大四开设毕业论文讨论班。研讨教学模式将有效地鼓励学生遵循内心的原始好奇心,积极地帮助学生寻找真正热爱的方向。
4. 科教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模式
依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强势学科优势,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训。在科研实践创新课程“科技实习与创新”中,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提供给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机会。并充分发挥课外科研实践项目和各类全国和国际竞赛的育人功能,切实引导学生的学术志趣和科研创新。
5. “整合式”与“衔接式”的课程体系
与致远学院打通数理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并增强生命科学前沿专业教育,集合荣誉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采用本博衔接培养,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的机会,直博生(4+4模式)和专业排名前10%的本科生优先,在大四阶段修读研究生课程,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分制管理。在基础核心专业课基础上,充分发挥交大工科学科专业优势,设置多个交叉领域方向课程模块,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给与学生个性化选择机会,培育家国情怀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志向。
六、专业课程规划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与生物科学(致远荣誉计划)共同构建前两年平台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加强生命科学前沿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借鉴研讨式授课模式,专业创新实践课则以项目形式连接实验教学体系构架,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实验技能和创新实验能力。平台课程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交叉学科课程模块。
1. 通识教育课程
对生物科学大通识类课程进行重新构建,强化数理化基础和计算机科学基础,所有学生修读《数学分析(荣誉)》、《线性代数(荣誉)》、《数理统计(荣誉)》等课程,以及面向荣誉计划学生开设的《物理学引论(荣誉)》等课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基础。
2. 专业教育课程
一年级的《生物学导论(微观)》和《生物学导论(宏观)》课程涵盖面广,强调生物学各领域的尖端进展;二、三年级《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进阶,以上课程均为“4+2”或“3+1” 教学模式,即4(3)学分理论课与2(1)学分讨论课组合,有效地鼓励学生遵循内心的原始好奇心,积极地帮助学生寻找真正热爱的方向。
3. 交叉模块课程
鼓励并引导学生跨专业选修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智能科技(大数据、智能医疗)、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生物制造(生物制药)等关键领域相关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群。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学生选修的领域和课程包括:
1) 生物科学领域:解剖与生理、遗传学(A类)、免疫学、生物伦理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
2) 生物制药领域:基因工程、生药学、药理学、药物设计与开发Ⅱ(生物药)、细胞工程、生物制药等;
3)新能源领域:可持续能源、能源材料、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转换原理与应用、燃料电池技术、智能能源系统及其应用等;
4)新材料领域:材料科学基础(1)、材料科学基础(2)、材料性能(1力学性能)、材料性能(2物理性能)、生物材料等;
5)大数据领域:生物计算编程语言、生物信息学(C类)、生物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学模型、生物大数据分析等;
6)智能医疗领域:模拟电子技术与实验、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信号与系统(1)、生物医学图像处理(1)、人工智能和医学工程等。
七、课程体系构成
生物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培养计划总学分160.5-161.5,由以下部分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组成,共39个学分。
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等29学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有4个模块,共需要修读10学分,其中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至少各修2学分,其余学分在4个模块中任选。
2.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组成,共69学分。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0学分。
3.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共34.5学分。
其中实验必修课14.5学分,各类实习、实践必修课6学分,军训2学分,专业综合训练环节12学分。
4.个性化教育课程
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自主选修的课程,包含交叉模块选修和个性化选修。
(1)交叉模块课程
交叉模块现设生物科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医疗等六个模块,学生须从中选择1个模块修读完所有模块课程12-13学分。
(2)个性化选修
个性化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全部修业期间需修满6学分。学分来源为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交叉模块课程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以及超出学分要求的英语、PRP、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均可计入。
5.体质健康教育
每学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考核,在第7学期计入成绩大表。
八、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本科阶段:每位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且通过答辩,完成学校规定的其它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同时,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规定》,符合授予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博士阶段: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课程成绩合格并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和积点,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且符合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无学术诚信问题者,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九、本培养方案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推荐
随机推荐